2024-44-教育家精神--课程思政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递进
发布者:
责任编辑:教师教育02
发布时间:2024-11-04 17:09:47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践行教育家精神,在跨越本然、必然、应然的三重境界中实现全面发展。
在各类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思政元素的提炼梳理到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从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究到教学理念的更新,蕴含着每一位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和认真践行。
一是推动教师完善基本的课堂教学,抵达让课堂教学复其本然的境界,实现第一重递进。
学校是意识形态的主战场,课堂是这个战场的制高点,老师正是通过讲授书本知识及其和社会历史的广泛联系并附加言传身教的示范、人格魅力的影响,承载起传承文化、塑造灵魂、培育人才的重任。所以,没有挖掘思政元素的课程只是单纯传授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当书本中的字母符号、图形公式、原理定律和它出现的社会背景或当下的社会现实充分联系起来的时候,师生才能共同融入鲜活、生动的社会大课堂。老师的课堂授课有时是直奔主题、清晰明了,有时是蜻蜓点水、不着痕迹,有时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总之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的工作,需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理念。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阵地。老师夯实知识功底、提升教学能力、端正教学态度、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把课堂教学做好、做优、做到极致,就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高擎起“一岗双责”的大旗,让课堂教学恢复本来的面貌。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二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抵达让教师教育能力成其必然的境界,实现第二重递进。
课程思政检验着老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关联起来的教学能力,检验着老师的知识架构、知识储备。同样一门课程、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梳理出的思政元素知识点不尽相同;同一个思政元素知识点,不同的老师讲授的深度、广度以及切入问题的角度和最终的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
讲授书本表面的浅层知识、字面含义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和人类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则是老师全方位的教育能力。全方位的教育能力是教育教学基本素质能力的全面体现,从备课方法、教学技巧到言语表达、课堂控制,从教案编写、教材剖析到学生管理、科研水平,从板书设计、课件编辑到组织考试、社会实践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只要是和教育教学环节有关的,诸如写作力、亲和力、组织力、理解力、观察力、执行力、谋划力、辨别力、想象力、创造力、反思力等等,都构成老师的教育能力。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老师自觉将“一桶水”变为“一潭水”,从本领恐慌走向本领自觉、从本领不足走向本领自信,努力实现为学、为事、为人的统一,逐渐迈向人师的高度。这是在教育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三是在知行合一的言传身教中,抵达让师德师风彰其应然的境界,实现第三重递进。
学生在课堂上聆听老师的讲课、在生活中模仿老师的行为,把老师的言传身教看做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鲜活教材。所以,不管老师知识多么渊博、授课时如何旁征博引,也不管老师的教学能力多么高超,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知识点多么符合实际,如果课上课下不一、校内校外二致,其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甚至自相矛盾的。老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总之老师的言传身教、师德师风,成为更高层次的课程思政。“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老师走在校园、站在讲台,好比是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老师做到“身正”,学生必然“不令而行”。这是在言传身教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然、必然、应然三境界既是互补的、互助的,也是贯通的、相融的。它们都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原点和归宿,成为老师践行育人使命、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根本途径。争做人师、努力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老师明确的人生目标,这是其所“处”。甘于奉献、舍得付出,勤于实践、勇于行动,这是其所“与”。而事业的长久、稳固,必然有凭借依靠、有立足之本,这就是其所“以”。在老师的职业生涯中,这个“以”就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课程思政,就是教育家精神。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必将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发扬光大。
(来源:网络 作者:刘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