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专业群在“省级双高计划”建设期间,通过创新实施“双主体”办学、“双导师”育人、“双身份”学习、“双模式”运行、“双基地”教学、“双主体”评价的“六双一体三阶递进”实岗育人模式,改革“三阶段四模块六对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师徒融合”的“渐进式”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分阶段培养、双基地轮训”的实岗实践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毕业即就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缓和了企业对人才的选、育、用、留问题,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专业与产业、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全方位融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搭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破解中国特色学徒制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的难题
“校企紧密协作”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工作的保证机制。因此,企业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企业有没有完整的人才培养规划,有没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能否配备有经验、负责任的导师,能否保证学徒在企业中完成足够的学时、教师面对面指导的过程,企业是否有完善的薪酬待遇制度,保证学徒的权益不受侵犯成为遴选企业的重要因素。
学院考察了20余家合作企业,最终遴选了八家连锁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双主体”进行顶层设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并以契约精神绑定多元主体的责、权、利。其中,校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校企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和学徒“双身份”和学徒期限、学徒标准及学徒权利义务,明确学徒第三学年进入预就业阶段,享受准员工待遇。实现“一站式”招生、招工、就业同步进行。
二、创建“六双一体三阶递进”实岗育人模式,破解“双主体”共育难题
“实岗育人”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学院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核心,以“实岗育人”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学生店员→店长助理→店长”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创建了“六双一体三阶递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实岗育人模式。
根据“双主体”设计的教学计划与安排,让学生在校内和企业以“双基地轮训”方式进行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阶段性学习和实践,有序推进学生“理论+实践”的融合,提升学生基础素质、基本技能、岗位能力、职业素养,满足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在岗成才的职业发展要求,解决企业招工难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难题,破解了校企合作中合而不做的局面。
三、创建“软”文化和“硬”标准结合、课岗赛证有机对接的课程体系,破解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契合度难题
“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的内涵支撑。学院注重“软”文化与“硬”标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三结合”,校企“双主体”调研和梳理岗位必备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中药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标准、员工培训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技能大赛标准等,合理确定学校和企业负责的项目,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以标定规、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育人体系。
将“设计精准、目标明确、方法合理、路线正确、条件精准、安全高效”的企业“硬”标准与“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职业精神、“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精神、“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从业情怀等中药优秀传统“软”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校企合作编写店长素质提升与自我控制、团队建设与管理、常见病中医辨证用药、常见病诊断用药、门店品类管理、门店财务管理、门店运营管理、保健品销售与医疗器械销售、慢性病管理等8门特色课程,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的契合度。
四、打造“双主体”共建共管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团队,破解“双导师”的难题
“双导师”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的必要形式。学院建有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及68名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双导师团队。采用学院教师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合作企业派教师来校完成企业特色课程、企业师傅带教实训的办法,通过校企联合授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水平。
学院多措并举建立与完善了校企人员互聘共用、共同成长机制。制定《企业师傅聘用管理办法》《“双导师”师资队伍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师傅选用标准、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带徒工作量及补助和报酬,有组织地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培养培训,并通过拜师仪式、聘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方式,提升其职业成就感;制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等,安排教师定期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明确企业实践工作量和津贴发放标准,将教师企业实践和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会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作为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五、构建互利共赢的“双主体”管理评价机制,破解校企共管共育共评不畅的难题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保障。学院按照“招生招工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毕业就业质量”的全程培养确定评价范围,采用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合理确定各项考核权重,开发“数字化教学质量智能评价系统”软件,“学校、企业、社会机构”三位一体动态监控分段循环、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全过程,实时采集教学数据并进行挖掘分析,科学、客观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动态评判,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螺旋式上升的评价模式,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精准监控。
六、创建“双主体”责权利统一和校、企、生三方受益的机制,破解人才培养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难题
寻找校企双方利益结合点,本着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制定《现代学徒制成本分担机制》,核定校企双方应承担的成本,如学院承担教师工资、差旅费、补助费、培训费、师傅指导费、校内学生活动费用、校内实训耗材费、教学资源建设费以及实训基地建设费等;企业承担教师进企食宿、师傅工资、学徒食宿、学徒补助、实习耗材、实习保险、企业奖学金等。三年期间,学院支付160.48万元,用于企业师傅校内酬金发放、教学资源建设等;企业投入近300万元,用于学生实习补助、奖学金发放、购买实习责任险、专业技能大赛等。
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界定三方职责,明确学徒标准、岗位要求、工作任务、劳动报酬,明确校、企、生在意外事故中承担的责任,逐步建立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激发人才培养活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的能力,促进专业服务产业、产业促进专业的良性循环。
七、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构建与完善了适合中国特色学徒制良性发展的“人才共育、成本共担、师资共建、基地共用、利益共享、双向服务”机制和“双主体”人才培养共育共管机制,有效地规范和保障了学徒制工作的顺利运行,为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及示范作用。
(来源:山西药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