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二十年前,中学语文教坛的中流砥柱有“南钱北魏”之说,指的是钱梦龙和魏书生两位大佬。
我有幸听过钱梦龙老师的一节课,讲的是《论雷峰塔的倒掉》。整节课都是提问,学生问学生答,确实没有学生能答了钱老师答。学生提了很多问题,钱老师亲自回答的只有两三个,绝大部分都被学生自己解决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钱老师教了又好像没教,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如鱼得水。
我也有幸见过年过半百的魏书生老师,虽没能听到他的课,但当时凡当老师的几乎无人不知他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我管理,效果很好,教学和班级管理都十分成功。
学生学得热火朝天,两位名师却似乎都在袖手旁观,轻松至极。
但说实话,一堂课如果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那真还不如不讲。
魏老师让学生自己教自己,钱老师让学生自问自答,二者方式有差别但本质一样,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老师虽教得少,却教得巧。
我想,两位名师的教学方略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对其他任何学科也都是适用的。
当然,一般老师远没有钱、魏二位大佬的功底,生搬硬套他们的方法极有可能闹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但如果按照自己的节奏,结合学生的实际,尝试着慢慢来也是可以的。
很多教得少又教得好的老师基本上是掌握了以下策略和方法。
一、学生有能力学会的以自学代替老师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有几个基本操作:1.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一天阅读、理解要学习的内容,找到自己没有弄懂的地方,带着疑问来上课,就能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学习效果。老师讲课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做到重点突出,不讲废话。
2.课内独立思考。老师上课如果比较着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就比较少,喜欢急着给出答案,结果是啥都得靠老师讲了学生才明白。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足他们思考的时间,绝大多数问题学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如果能像钱老师那样不急不躁,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思考,目标落实自然也会精准到位,虽教得少,但教得巧。
3.讨论互助。课堂除了有师生互动,还应该有生生互动。学生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让他们交流讨论,互相激发,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总会有所收获的。而学生为了学习问题争起来了,吵起来了,就可以避免老师挥汗如雨、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况发生。
4.课后整理。整理知识点并深化拓展是巩固学习内容的关键环节,一般老师喜欢自己出马,学生则坐享其成。其实这个方面老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比如画出知识树、时间线、逻辑思路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先做,老师在学生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要相信学生能整理得好,甚至比老师做得更好更巧也不是不可能的。
二、课堂模式尝试以学生提问代替老师提问。
老师问学生答似乎是不变法则,其实不然,老师完全可以把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
1.学生自问自答。尝试让学生自己围绕所学知识点设计问题并自己作答,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其梳理内容、把握重点的效率与能力。
2.学生互问互答。尝试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问题提出来,给其他学生回答,让他们相互激励,活跃思维,也提升在学习方面的竞争意识。
3.学生问老师答。让学生把自己和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加以点拨,引导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深化对知识的分析理解。
总之,老师要学会“懒”一点,让学生变得“勤”起来。
让老师少问少讲并不是真的鼓励偷懒,这里的“少”要建立在“多”上,即老师备课要多看、多想,多分析、多拓展、多预设,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再通过删繁就简实现精选、精问。钱梦龙老师课前认真整理学生的问题,上课时不看课本就能随口诵读文段和词句,对知识点更是乱熟于心,这就是课前准备的多,课上才能讲得少。
所以,首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其次才是要学会放手,用老师的“懒”培养学生的“勤”,把被动变为主动。如果准备不足,对教学内容解读不够,对课堂预设不充分,课堂上不仅不能实现教得少学得好,反而会把课教砸,把课堂搞乱。
二十多年前,魏书生老师着一身布衣,踏一双布鞋,三个多小时挺立于千人大厅的舞台,自信且昂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振聋发聩、掷地有声。钱梦龙老师课堂上不急不躁、温文尔雅,举手投足既和蔼亲切又严肃审慎。两位名师浑身散发着师者孤而不傲的明澈清朗,卓尔不群的气韵风骨。不能实干,不思巧干,缺乏果敢和勇气,没有内涵和底气,是教不好学生的,如果还想要自己教得少学生学得好,那就更不可能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