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育时文 >> 正文
2023-39-落实新课标需实施新课堂教学

发布者: 责任编辑:教师教育02 发布时间:2023-09-26 15:04:3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和时代要求,整体架构起“素养导向、育人为本”的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质量和实施新体系。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材育人价值、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只有触动“课堂”板块,才能使课改与教改相得益彰。作为课改主力军,教师要实施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课堂教学,以促进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根本转变。

教学理念:新课堂要坚持课程思政和五育融合

近年来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其中课程思政和五育融合的理念极具代表性和方向性。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努力发掘课程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而五育融合则是指在充分尊重各育的独特功能和育人价值的前提下,突破学科局限、打破学科功能的单一性,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以及超学科的要素,在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同时,增加多育发展机会,达成“一课多育”目标。五育融合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追求各育的整齐划一、平均发展,而是要尽力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坚持课程思政、五育融合的关键是要以全面联系的观点深入认识和理解德智体美劳各自的独特价值及其关联融通,既要坚持五育并举,又要寻求五育融合,真正确立综合育人的教学立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善于从各学科课程内容中发现、发掘、提炼育人的资源、元素、内涵。

教学目标:新课堂要聚焦核心素养和核心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聚焦核心概念或核心知识组织教学内容,是各学科新课标的共同建议与要求。比如,语文新课标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提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物理、生物、科学等新课标,从学科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凝练核心素养,同样是基于科学的本质。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新课标的整体脉络,而且还从方向与目标层面明确了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而核心知识则主要是指新课程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而遴选出的学科大概念、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及跨学科大概念等,它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细胞核”,是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知识精髓”。

要使新课堂的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和核心知识,就要根据新课标的独特意蕴和呈现特征,总体上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思维逻辑,逐级聚焦并落实素养型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在宏观上要明确综合性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表征,使素养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能始终体现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其次,在中观上要紧紧抓住学科核心素养,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性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表征,是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综合性核心素养最终能落地见效的主要抓手;再其次,在微观上要善于发现与锚定承载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核心知识,科学判断某单元直至某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某类型学科核心素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从而精准确立并落实素养型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新课堂要加强学科实践和主题探究

作为综合创新型学习方式,学科实践和主题探究既是新课标释放出的“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引领素养时代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新举措。比如,各学科新课标都强调以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为抓手,切实推进学科实践(学科探究、学科活动)的实施,建构实践型的育人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中真实地感受知识的来源和背景,体验知识的用处和价值,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领悟到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并发展学习的自信心。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推进育人方式根本变革,是素养时代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

学业评价:新课堂要落实质量标准和评价育人

学业质量评价既是检验课程实施质量的晴雨表,又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助推器。只有建立并有效实施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准绳、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才有保障。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整体表现在学生身上,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实际上是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具体内容的结合,或者说是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各个模块上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可通过学业质量标准进入考评和教学,二者要在方向和内容上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使新课标关于“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的理念和要求得以具体落实。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个体身上体现的整体性、情境性、过程性、反思性、内隐性等特殊性,对有效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高度重视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具体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获得的发展成就,能集中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基于证据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克服纸笔测试评价存在的“纸上做实验”“岸上考游泳”等弊端。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31日第6版

作者:徐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