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视点 >> 正文
强化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必然选择

发布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熊光清 责任编辑:罗秀 发布时间:2021-10-19 11:01:02

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认识,解决专业教育所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单一的问题,适应新时代给人的全面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以及现代社会复杂性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通识教育质量的好坏事关人才培养质量,正在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品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可以说,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向和必然选择。

“通”“专”关系是关键问题

在国内高校,专业设置基本上遵循学科逻辑,以交叉学科或多学科为支撑的专业数量偏少;而课程设置往往又偏重于单学科的专业课程,不注重跨学科课程,这就割裂了专业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得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欠缺,难以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与能力。

该现象迫切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人文关怀、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进其发展潜力,亦即拓展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推进通识教育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专业教育一般是依据专业发展要求和行业分工要求设置的,而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如果说专业教育提供的是具体专业领域的深度教育,通识教育则注重多学科或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融通。

加强通识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受教育者就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认知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客观分析的自觉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通”“专”结合、富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转向通识是必然选择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指向存在很大差异。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单一、聚焦式的教育手段,培养某一具体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说,专业教育训练的是一种谋生技能,它要解决的是人的自然生存问题。而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情怀和社会操守,解决的是人的社会价值问题,也就是如何活着更有意义的问题。

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变。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存在,并且人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思考、有思想、有精神。单个个体的人的延续问题,实际上也是通过作为群体的人的延续来实现的。

正因为如此,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作为个体需要对人类社会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进入新时代,就中国面临的问题而言,简单生存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追求成为更全面的人,不仅具备了更充分的社会条件,而且成为社会对人的更高要求。中国高等教育适应这种变化,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一种必然选择。

技能型人才不再是高教目标

与传统社会相比,复杂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高度现代性的境况下,人类所面临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

对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路径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物质和精神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而绝不是考察或分析其中的单一因素所能理解和认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通识教育必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大转向,通识教育质量将对一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专业教育不断陷入死胡同。专业或学科模式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发展模式,它体现出强烈的“知识本位”特征。但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人为地割裂了专业或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很明显,专业或学科边界的固化与封闭很容易导致专业或学科发展的“孤立主义”,以及专业或学科壁垒的强化与对立,不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升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知识量激增,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极大增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没有太大价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才是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种变化面前,培养职业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当前,高等教育更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强化通识教育提升教育品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