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旦大学推出了“超级博士后”这一全新的引才计划,通过给予每位博士后每年21万元到23万元人民币的津贴,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复旦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实施该计划的高校。随之“超级博士后”在上海市和国内的部分高校逐渐推广开来。
今年,复旦大学又将“超级博士后”计划深入扩容和改革,根据新方案,学校在全职博士后岗位中也设立超级博士后岗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尤其是进入国家博新计划的“超级博士后”,每年年薪超过40万元,以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有突出科研表现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等重点研究领域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和原创性研究。
“超级博士后”的待遇基本上可以达到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名校博士后的一般标准,甚至还超过一些欧洲大学的博士后待遇。可以说,“超级博士后”的推出为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潜心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研究提供了优越且有竞争力的平台。由此,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欧洲以及美日等国的博士后发展体系。
美国博士后人才培养
美国博士后制度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研工作。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的霍普金斯大学基金资助的二十人中,有四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故称之为“博士后”,即博士之后的科研工作。
按照当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的观点,大学的研究需要许多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因为他们还有二三十年的科研工作时间,他们能够将专业研究推向前进。因此,霍普金斯大学根据科研人员的能力,选择年轻的博士后人才加以培养,定期提高他们的待遇,根据他们取得的业绩提升他们的科研平台,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
进入20世纪,美国博士后制度对美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仍有三分之一的博士后人员获得了美国国家研究基金,十分之一的自然科学博士后成为国家研究员,近一半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了各类基金。
可见,即便在美国经济困难时期,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依然能得到保障。由于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专业研究的最好环境,大量研究人员被吸引到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这些大学在其发展的高峰时期集中了全美几乎一半获得国家研究基金的博士后,也为二战后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科研助力。这些美国知名大学的管理者认为,博士后研究是国家科研发展的—个重要因素,应尽最大可能保持下去,联邦政府和学校也有必要拨出专门经费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多数博士后研究是由各类研究基金支持的,根据《环球科学》2019年同行评议对52所美国研究机构的近14000名博士后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美国博士后的年薪集中在47500美元,明显高于我国一般博士后研究人员6万~1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
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分布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些博士后在两年左右的科研发展中,参与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中,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发展动力。对于那些希望扩展其研究经验的年轻博士后人员而言,获得博士后训练的吸引力在于为其以后的科研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经历和基础,至少以学徒身份参与联合研究的两年时间是他们获得更好职位的基础,也是他们从事研究工作的—个实践机会。因此,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几乎都是全职从事科研工作,其经费资助来源呈现多样化,包括大学博士后奖学金、联邦政府的培训拨款和研究拨款,博士后奖学金是大多数博士后的主要经费来源。
另外,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取得政府或企业的研究项目和合同项目后,往往需要一些博士后作为研究助手,也成为博士后人员参与政府或企业研究课题的渠道,其研究经费可以得到政府机构或企业的认可。由此,美国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首席科学家对招收博士后普遍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博士后大多是来自其他大学且为全职研究人员,能够为科研创新研究带来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挑战。
英国博士后人才培养
英国博士后人才培养起源于17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所推行的精英研究制度,其特点是合同制研究,主要是服务于英国社会的创新发展和科技革命。
近年来,英国博士后人才培养除了相应的科研机构外,主要分布在罗素大学集团联盟成员,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最高学府。博士后研究时间主要由研究项目的资助时间决定,最少一年,一般是两年,最多可以达到四、五年时间,且每年有40天左右的带薪假期。
英国博士后研究主要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型博士后主要由英国基金委资助,目的是创新和研发,即原创性研究;应用型博士后主要由欧盟基金资助,目的是服务欧洲社会的经济发展,该类型博士后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英国启动脱欧计划一事,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欧盟对英国应用型博士后的资助。
英国博士后的资助在欧洲国家属于较高的级别,从每年的33000英镑至40000英镑不等,个别学科最多可以达到43000英镑一年,但是英国的纳税比较高,其中需缴纳20%~30%的所得税。英国博士后属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助理职位,所以其资助额度是浮动的,随着其工作业绩可能略有增加。不过,英国博士后主要招聘的是欧盟国家的博士研究员,作为非欧盟人员,如果想拿到博士后职位的话则需进行申请和面试,主要研究职位集中在第三、四次产业革命所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所需的博士后及相应待遇也会因项目需要有所不同。
英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大多数项目组负责人都会对博士后工作人员提出非常明确的科研要求和目标,因为对博士后的高额资助需要他们在团队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完成所需的科研目标,不然的话,团队或课题组可能会中断对其的后续资助,并且在招聘到合适的博士后研究员后重新开始项目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将研究课题交给博士后之前,会提出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同时需要博士后研究员及时汇报进度,以确保项目最终可以达到申请职位时所提出的各项指标,从而确保项目的创新和服务社会。
目前,许多英国大学在招聘大学讲师时,也将博士后研究经历纳入招聘的必要条件,而且倾向于招聘那些有过博士后经验的申请者,因为博士后申请者对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项目有过一定的接触,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讲师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中。英国的大多科研机构则会直接将博士后人员纳入到自己的招聘体系中,以确保项目研究的连续性。英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所有这些政策措施无形中增加了英国博士后人员的竞争性、促进了科研项目的创新研发。
还有一种英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博士后研究职位属于固定的职位,比如某个职位是由特定的研发项目所资助的,需要五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则所招聘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就围绕该项目进行,直到项目完成之后才结束合同,而且待遇更高、竞争性更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项目和考核后如果做得好的话还可以续约,参与到其它的项目研究中,且有机会拿到研究中心的永久雇员职位。
可见,英国的博士后资助体系始终围绕着创新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动态的改革和发展。
日本博士后人才培养
日本的博士后制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快速发展起来,略早于我国博士后的发展时间。
但与我国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博士后研究职位主要招聘其博士学习和研究的第二阶段毕业生,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分为博士前期课程以及后期课程和研究,进入博士后期课程学习和研究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符合一定标准的博士可成为博士后研究员的候选者,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达到要求的博士可申请成为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相对较高,年薪通常能达到400万~500万日元,即使是税后收入也明显高于我国一般博士后待遇。
另外,还有大学的教育志愿者博士后,待遇相对低一些,每年得到的资助在350万日元左右。再有就是企业和研究所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相对更高一些,但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且为全职博士后。不论是大学、企业资助的博士后还是教育志愿者博士后,日本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每半年还能获得一定的奖金,大体相当于两个月的资助,用于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鼓励博士后人员的创新研发,其博士后的待遇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博士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学、纳米材料等科技革命的前沿领域,从事社会科学的博士后人员需求较少。日本博士后的工作压力相当高,大学或企业通常要求博士后研究员做出创新性实验成果,其研发目标通常在研究合同里明确提出,分为较高和一般研发目标,博士后研究在参与团队的研究中至少需要达到一般的研究目标,即协助团队成员完成分阶段的任务,较高目标体现在研究和实验的引领作用。
日本的博士后培养还将资助经费用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与合作,如享誉世界的日本最大的科学基金资助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主要资助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优秀青年人才从事博士后科研,该基金机构每年资助500名左右来自世界各国在科研方面有发展前途的优秀青年,到日本著名大学、企业或研究所等高水平研究团队从事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工作,同时为博士后研究员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厚待遇,而且该基金机构特别强调招聘有才能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以促进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由此可见,欧洲和美日等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在保障其资助待遇的基础上,实现了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目标,也为欧洲和美日等国迎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成为其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
我国博士后自1984年开始发展迄今已有35年的时间,长期以来,由于受待遇较低的影响,难以留住优秀的科技领域人才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尤其是那些从事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前沿领域研究的青年创新人才,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的瓶颈。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6年复旦大学推出了“超级博士后”这一全新的引才计划,进而推广到上海市和国内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实施“超级博士后”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一流大学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学校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研究,2019年,复旦大学又将“超级博士后”改革进一步深化,招收以全职博士后岗位为主的高水平人才,而进入国家博新计划的“超级博士后”每年年薪超过40万元,达到甚至超过了欧洲和美日等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
作为复旦校友,笔者深为母校的改革举措欢欣鼓舞,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我国博士后的改革和发展,还可借鉴欧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以此完善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按照美国最初设立博士后制度的设想,大学和科研机构需要许多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加入进来,英国和日本的博士后人才招聘也以年轻学者为主。同样,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发展需要大批的优秀青年人才,博士后人才培养和改革也需遵循这一规律,因为他们还有二三十年的科研工作时间,能够将各自的专业研究推向前进。
其次,借鉴英国高校的研究型和应用型博士后分类,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也可分为创新研发和服务社会两种类型,前者可采用政府和科研机构资助的形式,而后者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资助方式,包括企业、社会和个人等资助形式,同时与博士后出站后的就职岗位结合起来,以保持研究的延续性。
最后,博士后人才培养还需明确阶段性考核目标,如英美日等国对博士后的高额资助需要他们在团队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完成各阶段所需的科研目标,其考核结果将决定资助的延续与否。
我国“超级博士后”的改革目标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活力的一流博士后人才队伍,因此在为博士后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的同时,还需健全和完善阶段性考核评价方式,建设学科有别、专业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和改革提供保障。
(本文为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欧洲大学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比较研究》〈2018AG13〉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 西安文理学院特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马来亚大学客座教授 赵硕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9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