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线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如果说教育事业是一艘前行的大船,那么“培养什么人”搭建起了大船的骨架,“怎样培养人”是航船的操作指南,“为谁培养人”则扬起了前行的风帆。
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战略布局时期,教育事业大船的风帆和骨架都已准备就绪。2019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化身为灯塔,指引着教育改革在步入深水区的过程当中掌握稳步前行的节奏。
培养什么人
胸怀理想,放眼天下
“培养什么人”是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给出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明确答案,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爱国、奋斗、求真、实干”的四点希望。
2019年,为了写好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命题作文,中国高等教育界有的放矢。从党中央到教育部,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高校,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思路和答卷。
高等教育被赋予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崇高使命。进入新时代,“00后”大学生当上主角,带着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走入了大学校园。在鼓励当代青年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高校发起了“青春告白祖国”“我和我的祖国”“远方有你”等系列活动,画出了青年成长与报效祖国的“同心圆”。
“开学第一课”正是这一同心圆的起点。以教育部2019年7月部署开展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各地各高校学生通过分享实践体验和成果收获,表达着专属于“千禧一代”的爱国情感。当代大学生美好的青春回忆之中,写下了他们报国志向的浓墨重彩一笔。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永怀昂扬向上的信念,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言弃。
毕业季,华东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上,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全国民航劳模马宏惠、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李干斌、浦东新区领军人才孟祥萍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闵方洁,亲身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让即将走出校园的青年学子受到感召,在走向社会之后践行劳模精神。回应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号召,高校正在鼓励学生以奋斗为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永久奋斗”。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未来人才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知识的体系如何革新,求真学问依然是科技发展的基石。
2019年10月,教育部推出22条举措深化本科教改,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系统部署。“学生忙起来了,本科毕业开始难起来了。数百万大学生开始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刻苦学习方面开始真正用心用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学生真正用心用力刻苦学习了,才能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涌现出更多创新人才。
“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不止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各高校也强调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讲好立德立行故事。2019年,近600万大学生在加强志愿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今年南开百年校庆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推动一系列变革,需要培养更多综合素质突出、又在特定方向钻研精深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接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的外延不断延伸,人才的标准渐趋多元,“培养什么人”或许不会有标准答案,新时代的青年则必定会乘着春风,放飞青春梦想,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怎样培养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丰富“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内涵,就是在为高校制作育人指南的过程。这一年,围绕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质量革命”。
“双一流”、“以本为本”、“六卓越一拔尖”、双创教育、“双万计划”、部省合建、破“五唯”、高校精准扶贫……这些关键词都非2019年首创,但它们的身影却活跃在今年大大小小的会议、文件、政策当中,看似宏大的概念被可供操作的措施一一落到实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完成好今年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我们抓落实的精神状态、方式方法、效果要求都要有新的提升。”2019年1月18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以“落实,落实,再落实”为题作报告,对2019年的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高标准落实”“创造性落实”“在奋进中落实”三个期望。
“落实”,成为了2019年教育工作的开篇之语,也成为了贯穿全年的重头之戏。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对优秀学生的需求召唤着优秀教师的引领。过去一年当中,部分高校出现的教师违反师德师风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再次强调,要以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严重违规者将终身禁教。
“以本为本”、打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依然是高校为回应“怎样培养人”之问搭建起的筑基之石。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才能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金专、金课”是高校振兴本科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布局好专业设置、设计好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才能获得现实操作的可能。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从2019年到2021年,将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
不少高校着力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四新建设”。一场凝聚共识的人才培养变革行动,正在众多高校渐次展开。
天津大学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携手61所高校提出“天大行动”;中国农业大学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提升现有涉农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围绕新文科人才的思想思维层面、学科专业基础层面、跨学科复合和个性化发展层面的要求,全面重构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基础研究与前沿领域研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交叉学科纳入了专业建设的范畴。北京大学把2019年明确为“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以“学科交叉与融合为重点”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将新型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2019年的开放日宣传之前,北大工学院就联合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双一流”学科的实力,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课堂内外,人才培养的方式都在紧跟时代之变而变。
2019年年初,教育部发布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推进省级、校级配套政策出台,创新在线开放课程的多模式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清华大学校园里刮起最炫“京昆”风,吸引着校内校外全年龄段的京剧爱好者。京剧、昆曲艺术选修课从2门增设至11门,大量高水平京昆戏曲演出、讲座令人目不暇接。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教育承担起了更多民族复兴的重任,也愈发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为谁培养人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是国家公器,关涉国家长治久安。“为谁培养人”指向高等教育的最终落点,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不仅是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高等教育职责所在。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在短短半年内相继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其中《方案》从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6个方面共提出了25条创优举措,为高校思政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吃下“定心丸”、注入“强心剂”。这些政策的出台更加坚定了高等教育的立德初心与育人本色,提领无数教育工作者奋进前行。
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红了大江南北的每一所学校,唱响了2019年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唱出了根植于心底的爱国主义情怀。
思政课跨过学校高高的围墙,引领着爱国奋斗的社会风向: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到成千上万师生以不同形式向祖国告白;从弥漫全国各地高校的各种“我和五星红旗同框”“我和五星红旗合个影”等主题教育活动,再到2019“开学第一课”的“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主题班会……
高校的一批“关键少数”从幕后走到台前,发挥了领头雁的关键作用,成为这首育人“进行曲”的演奏者。2019年春天,上海财经大学推出“面对面,心相通,铸荣光”“书记谈心”系列活动,学校党委书记、各二级学院党委(总支)书记等走到前台,与海归教师谈心,与思政课教师开备课会,来到课堂为学生上课,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做实做细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政课程之外,如何构建起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
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思政,构建起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一直是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了以“物理与艺术”“航天、人文与艺术”等精品课程为代表的“科技—艺术—文化”系列、“大国重器”与工程素养系列通识课程群,开设了以“航空航天概论”“航空航天材料导论”等特色课程为代表的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一项项政策出台落实,一个个措施落地生根,无不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育人格局从“全员、全程、全课程”进一步拓展至“全员、全程、全方位”。
天津推行教师联合授课制度,构建多维导师体系,设立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思政课改革、课程思政攻坚、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政教育早已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员工的事。
广东作为民办教育大省,党建、思政工作更为关键。广东强化党委核心作用、创建党建工作标准、拓展“三全育人”格局,还出台专门文件,加强对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和督导专员的选派管理工作,并把党建工作作为民办学校注册登记、年检年审、评估考核、管理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必查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党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不仅是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也是鼓劲扬帆的再次出发。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已近尾声,高校作为主题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2020年即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等教育站在崭新的历史方位,改革求新的时代命题从未像今天这般迫切,也从未像今天这般坚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会变,且将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