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言:“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师的存世价值。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
《周书·卢诞传》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人师”是《学记》对教师角色的特别定位,“师者,人之模范也。”为师者亦为范,应以学高为师而德高为范,取乎法上而见贤思齐,以师道之体行师道之用,超越“经师”而学为“人师”。《学记》作为总结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教育学专著,其中的为师之道至今仍闪烁着真理之光。
人师要有广博深厚的学识
《学记》对“人师”提出较高要求并给予明确的角色定位。在知识水平上,强调为人师者不可仅凭“记问之学”,要有全面系统的知识视野。在德行修养上,强调为人师者为“君子”,更应具有为人楷模的仁义道德。
扎实学识:人师的基本素质。《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孔子15岁“志于学”,一生“广求博览”,方可达到“从心所欲”之境。人师要有广博深厚的学识,不可单凭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来应付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能够对所教学科系统整体、全面深刻地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传道授业:为教以修道之师。《学记》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人师要使学生在读书尚志的同时继承其道统。《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可授,惑可解,而道却难求。古代社会的“道”构成了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个体是承载道与德的社会存在。人师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传道”是人师的基本职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与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
人师要熟谙教学兴废之理
《学记》对教学成败的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豫时孙摩”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人师在熟谙教育兴废之理后,要在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方可达到“和易以思”的效果。
知兴知废:施教的基本遵循。《学记》云:“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时教”是《学记》中教学艺术的核心,也是人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豫,即预防性,在不良行为形成之前通过教育加以约束禁止。不良行为一旦形成很难矫正,谓“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即及时性,要把握施教的关键期,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即顺序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达到学习目标。如果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只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谓“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摩,即互补性,要引导学生发挥相互激励作用,互相合作、观摩学习、长善救失。同时,要告诫学生拒绝“燕朋”与“燕辟”,择其益友而从之,以防交友不慎导致教学失败。
善喻博喻:人师的教学境界。为师之道的根本在于“善喻”,要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道理并深入思考,以达到“兴教”之道。
人师做到善喻的原则有三: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引导而不迫使学生听服,方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要顺应学生的天性,严格要求但不抑制个性发展,方能化苦学为乐学;三要善于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方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师做到博喻的原则有二:一要“知至学之难易”,懂得求学入道的难易顺序;二要“知其美恶”,根据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当人师的学问与修行达到精深时方可做到博喻。
人师要为学而教、以学导教
《学记》肯定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引用《尚书·兑命》中的“学学半”,“半”所体现的即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协调互动,体现为“教学相长”。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只有教师艺术性地善问善教,才能引导学生实质性地好问善学。
教学相长:人师的专业发展。《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强调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是教学得以成立并取得成功的基础。教的动力来自于“知困”,学的动力来自于“知不足”,因此人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智慧。同时《学记》指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动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人师要为学而教、以学导教,课程设计与学习内容安排都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进行;另一方面,要在“知不足”与“知困”中建立和谐平等、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中,相互启发,从而以学促教。
善问善教:人师的教学艺术。《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又言:“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对人师的教学艺术加以说明。首先,在教学语言上,反对“多其讯言”的满堂灌,主张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其次,在提问方式上,要考虑提问的连贯性并且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即“节目”,围绕这个关键点由易到难设计问题。再次,在回答问题时要“善待问”。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遵循学生好问的天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方法上的提示,一步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避免落入注入式教育的泥潭。
引经典之甘泉,浸润时下教育。《学记》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中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为探寻当下人师的价值标准提供了逻辑起点与认知前提。在教育教学不断变革的当下,一线教师更应深入思考并内化这些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在课程改革的历史变革与未来实践中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人师”。
(作者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VFA190004)
●请读者思考
《学记》高度概括了人师的教学境界,即“豫时孙摩”。结合时代进步,请问:今天我们要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人师,能从《学记》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29日第8版 作者:柳海民 满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