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育时文 >> 正文
2323-17-讲课的“三板斧”

发布者: 责任编辑:教师教育02 发布时间:2023-04-23 09:12:15

如何讲好一堂课,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还是一个传播学的问题。无论讲课者是什么身份——学校的教师也好,企业的讲师也好,给公务员作讲座的专家学者也好,他们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向听讲的受众传播某些信息,使其获取特定的知识或相信特定的观念。是不是讲课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其讲课水平就越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吸收结果;讲课者的讲课水平,因此也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强大的现场信息传播能力。

讲课者的魅力,有一大半来自于这种传播能力。擅于传播的讲课者,会留心总结适合自己的传播技巧,逐渐发展成适合自己的讲课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不过,有三点传播技巧,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行业的讲课者——这三点可以分别概括为“深入群众”“一案到底”和“视觉思维”。

讲好一堂课,首先要懂得“深入群众”。这里的“群众”,其实就是听你课的学生或听众。“深入群众”有两层意思。表层的“深入群众”,是指讲课者在整个讲课过程中,不要总是停留在讲台上,或停留在投影仪和电脑旁边,而是要深入到听课者中间,移步到观众席中,在听课者的座椅间来回走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防止听课者走神,减少听课者玩手机的频率;二是彰显出一种讲课者和听课者地位平等的观念,讲课的人愿意走下讲台,走到群众中间,听课的人会感觉“原来这个老师并没有高高在上”,听课的兴趣、互动的频率可能都会因此增加。

“深入群众”其实还有深层的意思。深层的“深入群众”,是指讲课者需要对自己的授课对象提前作好背景调查——听课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是什么?听课者的现有知识基础怎么样?听课者喜欢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好的讲课者甚至会了解听课者的生活日常、特长爱好和喜欢的偶像,从而能够在讲课时使用听课者喜欢的语言风格。

讲好一堂课,其次要懂得“一案到底”。人类天生喜欢听故事,这可能是人脑在几百万年间进化过程中一直留存的结构性缺陷。讲课时如果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接地气儿的案例,那一定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谁不喜欢笑声、掌声不断的课堂和讲堂呢?不过,好的讲课者在此基础上还能更进一步,他们依靠某种逻辑,将各种故事、案例、笑料、段子都自恰地糅合进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里,这一个链条像磁铁一样,把各种零散的、杂乱的知识点吸附在一块,串起了整节课所有的知识。这就是今天被推崇的“一案到底”授课模式——一堂课看似只讲了一个案例,但这个案例可以传递出若干知识点。

讲好一堂课,再次还要懂得“视觉思维”。教学活动主要的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在今天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同样的信息,图片、视频往往比文字更容易让听课者在现场接受——或者说,比起读文字,听课者更喜欢看图,这是因为纯文字在大脑中被加工的步骤更多,久而久之更易让听课者疲惫。好的讲课者往往具备“视觉素养”,具备“文字图片化”“文字视频化”的意识,尽可能地将大段的文字转化为图片和视频,从而减少听课者在现场接收文字信息的紧张情绪,让听课者的内心更舒适。当然,文字转化为图片和视频,可能存在信息缺失的风险,这时也应尽量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总而言之,好的讲课者都会主动对听课者的视觉感观体验负责,为听课者的视觉感观体验服务。

“深入群众”“一案到底”和“视觉思维”,可以作为讲课的三板斧使用。勤加揣摩并多多练习,就会起到水滴石穿之效果。而之所以做这一切,说到底是对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受众负责。清华大学梅赐琪老师在谈自己的教学心得时曾说,老师讲课讲得好不好,下面的学生是可以感受到的。当你登上讲台时,你希望听课的人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希望你早日成为讲课的艺术家。


作者:都大伟 来源:红网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