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方向和手段是什么?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此有过论述,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卢梭,从杜威、陶行知到皮亚杰等,尽管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相近,即教育要培养人并且是一种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具有独立的个性与完善的人格,他们既能遵从于社会的道德规范、维持社会的有序性,又能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的发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描述教育:教育就是使人挣脱束缚,转离黑暗和影像,转向光明和实物,眼睛向上,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学校应为一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基础,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
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总之,教育就是发展人,促进人心智的发展,培育完美的心智。
百度百科对“心智”的解释是“人对事物认知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也就是说人运用‘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力能力和潜意识反应”。简言之,心智就是人看待世界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做出的认知、判断与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描述人的心智的构成,主要包括:
第一,语言智能,包括口头语言运用及文字书写能力。第二,逻辑数学智能。第三,空间智能。第四,音乐智能。第五,肢体运作智能。第六,人际智能。第七,自然探索智能。第八,内省智能,主要指能够自我了解,自我意识到自己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概括地说,心智就是指心力和智力。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心智的不同。心智不同,人生就不同,认识事物、世界就不一样,做出的判断、选择和行为也不尽相同。相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的看起来老练,有的看起来轻忽,处理事情的方式和结果也不一样,其实就是两者的心智不一样。根据《心智的结构》的分类来说,每个人的心智维度也不一样,有的人音乐智能强,但其他方面弱;有的语言智能强,但数学智能弱。各个方面都强的人往往不多。
心智要发展和成长,离不开教育。心智教育是关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思维成长的教育和培养。心智教育力求通过对人的情绪、情感等诸多心理要素、精神要素、思维能力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高尚的人格和全面的心智结构。
心智教育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的建立过程。根据心智的分类和成长过程来说,人的教育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要启迪(开发)人的潜能和潜意识,另一部分要大力提升人的心力和智力水平。
心智教育要教学生认知“心智”概念,如何促进自己心智的成长,正确认知和判断自己的天性、习惯、言行、思想,学会正确选择和行动,克服负面天性、习惯、思想和言行,时刻觉察自己心智是否向上向善,努力前行并形成向上向善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潜意识。
心智教育还要不断发展加德纳“心智构成”的8个方面,不断让人的心力和智力向好的方面发展。心智教育的理念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师要运用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通过实施制度化的教育手段来成长和发展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学生的心、智两方面,发展学生的心力和智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管理能力、生活自主能力、生命健康能力、心理调整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等,形成正向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说的其实就是心智教育。陶行知举例说:“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指的就是通过行动、体验和实践,提升人的认知水平和心智能力。
杜威指出,人要学会反省,反省中其实有5个步骤:(一)感觉困难,(二)审查困难所在,(三)设法去解决,(四)择一去尝试,(五)屡试屡验,得到结论。此反省五步就是提升人的自省智能的步骤。
学校是贯彻心智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华油荣德小学提出“365心智教育”体系,就是利用心智教育理念,系统发展和提升学生心智水平,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有素养、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我校提出6大办学支柱(365高效课堂、iEnglish创新课堂、自主五力培养、海量阅读、经典传统文化教育、真我特长培养)和“365德育”体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系统地发展学生语言智能、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的感知能力、协调和运动智能、对美的感受智能;用“向善向上”校训、“与圣贤同在、与经典同在、与智慧同在”的校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让每堂课充满爱和智慧”的教风,提升全体师生的内省智能。
我校用“365德育”体系,开展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向善向上的心性“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品性培养,落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意识教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社会教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心理健康和心理能量。
总之,我校开展的“365心智教育”体系,就是在全面践行心智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心智积极向善向上,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之才。经过5年发展,我校的心智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家长的广泛认同和诸多赞誉。
家庭教育是心智教育的第二阵地,家长在促进孩子心智成长方面责无旁贷。父母是否懂得心智理念,是否能够站在人生的高度,去引导孩子成长,是家长重要的教育功课。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父母是否能先看到自己的心智结构,做好自己。
心智教育重点要提升人的内省智能,许多人很难具备这种能力,这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内省智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内省人的天性,克服负面天性。
人面临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不能觉察到自己的心智存在问题,也未能意识到自己心智表现出来的言行不是向善向上。
我校有一位教师教学较优秀,但有急急躁躁的毛病,课堂板书很随意,书写不规范,学生作业本上的错别字总有批改不出来的时候,教务主任找过他多次,就是改不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很严肃地对他说:“少教一点知识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影响,但你这种毛毛躁躁的性格、粗心大意的作风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这种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品性和心性,影响孩子心智,因为你的学生会理所当然认为:老师就是这样。”他猛然醒悟,从那以后改正了自己的坏毛病。
不少家长未能意识到“对孩子习惯性暴力型惩罚会带给孩子邪恶”,潜意识认为“棍棒下会出孝子、出好人”,结果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这是一件令人刻骨铭心的真实案例。我同学的表弟,就是因为他的父母经常用棍棒惩罚他们的儿子,造成这个孩子很早就辍学,在社会上经常打架斗殴,屡教不改,后来犯下了重罪。这个儿子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潜意识认为,只要孩子犯错,用棍棒惩罚就能让孩子刻骨铭心地记住教训。但事实不是这样,习惯性暴力型惩罚孩子,在孩子心灵深处就会种下邪恶的种子,孩子认为只有暴力才能解决发生的纠纷。所以长大后他在与人相处中,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言行中就表现出邪恶甚至暴力,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教育就是发展人。不好的、错误的心智结构,带给人错误的思维、行为和为人处世方式;而正确的、好的心智结构,可以帮助人顺应天赋和禀性,找到人生的源动力、正向的心智需求。教育一定要使被教育人心智不断积极向善向上,这一教育过程就是心智提升过程、心智发展过程,当然也是被教育人的成长过程。人的向善向上发展程度越高,心智结构越全面,心智能力就越强,人的发展就越好。
(作者:何久明 河北省廊坊市华油荣德小学;来源:中国教师报)